所谓的“剑桥体验”在全球范围内被浪漫化:每年我们都会看到青少年花费数年时间准备申请的重复模式,以及游客涌向同一所受人尊敬的大学在 Instagram 上拍照的情况。但是,由于繁重的课业负担和严格的学术审查,剑桥学生常常对曾经的梦想幻灭。虽然这确实是一个当前的问题,但从文学角度来看,我们可以相信学生的不满可能多年来一直笼罩着剑桥。
国王学院的校友 EM Forster 是一位爱德华七世时代的作家,他从自己在剑桥的经历中汲取灵感,创作了一部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的作品——一部震撼人心的革命性小说。 莫里斯。尽管这部小说写于一个多世纪前, 已经在尝试解构有关剑桥学生生活的一些神话。在福斯特撰写本文时,许多来自英国富裕家庭的男孩被期望在牛津剑桥继续接受教育,这本身只是他们从出生起就注定要从事的职业的踏脚石。福斯特声称莫里斯在上大学时“正在步入英格兰为他准备的位置”;虽然这是一种行动,但却是一种相对被动的行动——他只是做了别人对他的期望。
“哦,莫里,我亲爱的——我们非常期待剑桥”
此外,剑桥似乎更多的是一个家庭的野心:莫里斯被开除后,他的母亲沮丧地说,“哦,莫里,我亲爱的——我们真的很期待剑桥。”福斯特告诉我们这是她的梦想,而不是她儿子的梦想。这些压力常常表现为“冒名顶替综合症”,这是许多剑桥学生熟悉的感觉。虽然这个潜在的自命不凡的术语在福斯特时代可能还没有出现,但莫里斯肯定感受到了他自己的版本:“五月学期的声音,剑桥花开之年的气味,从窗户飘进来,对莫里斯说, “你配不上我们。”这种拟人化唤起了冒名顶替综合症的生动形象。福斯特准确地将其描述为一种超越逻辑和理性的包容性情感,从而暗示了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。 莫里斯 是一部以归属感为中心的小说,主角不断思考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。剑桥的早期流离失所问题预示着更多升级的麻烦——莫里斯后来谈到了爱德华时代英国同性恋的后果。福斯特在阐述莫里斯不属于剑桥的根源时指出,冒名顶替综合症和幻灭的问题不仅存在于大学中,而且存在于现实中。
“剑桥文学中无可争议地普遍存在着幻灭感”
尽管 莫里斯 这是学生不满的一个特别恰当的文学例子,但它并不是唯一的一个——彭布罗克的泰德·休斯在《上帝帮助狼,狗不吠叫》中对此进行了诗化:“大学抬起了头。看来/你确实扰乱了刚刚完美的东西。”在这里,以纽纳姆校友西尔维娅·普拉斯为主题,休斯将剑桥人性化,以表明其对她的不满——我们对她缺乏归属感产生了类似的感觉。休斯在“X”中进一步明确了对大学的彻底拒绝:“剑桥是我们的求爱之地。 / 不是大学或此类区域(……)。”这些台词暗示了这座城市在学术界之外产生的共鸣——休斯在这种失望的表现中似乎更喜欢这座位于礼服之上的小镇。我们中的许多人可能会感到欣慰的是,作为英国迄今为止最著名的诗人之一,休斯在剑桥大学只获得了三等学位,尽管他的诗歌遗产与他在那里的时光有着内在的联系。学术界不应成为我们剑桥经历的唯一部分。
因此,剑桥的文学作品中无可争议地充斥着幻灭感,尽管福斯特和休斯有时也会成为大学理想化的受害者。福斯特从本质上将莫里斯令人心碎的恋情与剑桥联系起来:“他们的爱属于剑桥,尤其是他们的房间,所以他无法想象他们在其他地方会面。”在这里,剑桥在小说的情节中扮演了更加积极的角色,驱散了主人公的一些不满情绪。休斯通过类似浪漫的镜头展示了这座城市,简单地说“那是我们的地方”——尽管他对剑桥明显持保留态度,但他不能否认剑桥孕育了他与普拉斯的关系。
试图使剑桥去浪漫化的作品中的浪漫持久性最终意味着,虽然必须承认学生的幻灭,但剑桥的经历是独一无二的。自大学成立以来,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,其文学遗产尽管揭示了这些无可辩驳的缺陷,但本质上主张对大学的合理理想化。剑桥,作为一座城镇、大学和经历,渴望通过这些文学作品被书写和纪念。也许这本身就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浪漫化。